来源: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2025-11-16
“这是我第一次离千年文明这么近,也是我第一次亲手做出一款游戏,这趟研学比想象中精彩一万倍!”来自昌吉的魏嘉佟,在经过4天的研学行程后,兴奋地分享着自己的感受。


11月11日,由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、共青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联合发起的2025年“我们爱科学”青少年科普教育项目公益研学活动正式启动。56名新疆青少年在短短6天的营期里,穿梭于历史长河与数字浪潮,浙江省博物馆、良渚博物院的人文底蕴,《印象西湖》演出的科技美学,阿里巴巴的大数据奥秘,浙江大学世界前沿的人工智能科技,还有小码王专属编程课的独特体验,让每个小伙伴都直呼“收获满满,不虚此行”!




人文浸润:触摸五千年文明的温度
“原本以为杭州和家乡新疆只是风景不同,直到走进浙江省博物馆,才发现这里的每一件文物都藏着故事。”来自阿勒泰的纳尔别克说。在浙江省博物馆和良渚博物院内,小伙伴们近距离观赏了玉琮王、青瓷宋韵等文物,听专业讲解、戴AR眼镜,体会从史前到当代的变迁,从每个精彩的展品中感受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传承脉络。
来自克拉玛依的潘俊逸尽管是第二次来杭州,却对杭州有了全新感悟:“古人靠双手做出来的文物太精致了!我在打磨玉器时,也体会到了精益求精的精神。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,这种认真做事的精神太重要了,必须一直保持下去!”


夜幕下的《印象西湖》演出更是让小伙伴们沉醉。“几百人的表演场面太震撼了!灯光和山水结合在一起,像真的走进了画里。”来自喀什的阿依夏回忆起演出时仍难掩兴奋,“舞台上的月亮那么圆、那么亮,就好像真的一样!还有灯光营造的氛围,一下子就把我带到了他们的世界中去。”
湖边的晚风、淡淡的草木香,搭配充满科技感的实景演出,让小伙伴们既感受到杭州的诗意浪漫,也体会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完美融合。


编程课:打开探索科技的大门
如果说博物馆参观和《印象西湖》演出让小伙伴们读懂了杭州的人文与美学,那么编程体验课则让他们触摸到了科技的前沿脉动。“从来没觉得编程这么有趣!和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。我以为编程会很难,但我们这节课是用积木一样的指令拼搭,特别好上手。”来自喀什的阿里木说道。“我们设计了猴子摘水果游戏,老师讲得特别详细。当成功运行之后,我好激动啊!”来自喀什的穆罕买提兴奋地说。
大家说起编程也是滔滔不绝:“以前觉得编程离我们很远,现在发现它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,我以后想做一个果农机器人,用编程让它自动采摘水果。”“我要用编程制造一个能做家务的机器人,可以帮我妈妈做家务……”


沉浸式感受杭州的科技活力
从浙江大学的机器人体验到城市阳台灯光秀,小伙伴们亲身“拥抱”了杭州的科技氛围,让科技不再是书本里的名词,而是触手可及的生动体验。
“浙江大学的机器人,看得我眼睛都直了!”潘俊逸兴奋地说,“那些机器人身上有好多我看不懂的线路,但它们特别灵活,有的能精准抓取东西,有的向我招手卖萌,有的还能跟着指令做动作,比我想象中厉害太多了!”
“我发现还有可以自动采草莓、播种的机器人,帮助人们干农活,简直太棒了!”来自喀什的阿力木说。



傍晚的城市阳台灯光秀,则将杭州的科技美学推向高潮。“整片的高楼都被灯光照亮了!它们不是单一的颜色,而是会跟着音乐变换图案,一会儿是流动的江水,一会儿是绽放的荷花,还有杭州的地标建筑轮廓,像是把纸上的画放到了高楼大厦里。”纳尔别克对比着家乡的夜晚,“我们村的晚上只有星星和路灯,这里的灯光秀很有科技感。回家后我要给爸爸妈妈看自己拍的视频,分享这个美景!”

这些体验让小伙伴们真切感受到,杭州的科技早已融入日常——从灵活的机器人到璀璨的灯光秀,科技不仅是前沿探索,更是让生活更精彩的力量。
别样收获:在行走中成长,厚植爱国情怀
短短几天的行程,让小伙伴们不仅开阔了眼界,更收获了知识与成长。“每天要早起、坐大巴虽然累,但看到的风景、学到的知识都特别值得。”阿依夏第一次来杭州,就已经深深爱上了这座城市,“西湖的美、博物馆的静、编程课的趣、机器人的酷,每一个瞬间都很难忘。”
小伙伴们纷纷表示,这趟研学和其他活动最大的不同,就是“既动手又动脑”:编程课没有枯燥的理论讲解,而是趣味实践、主动探索;在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上演“漕帮历险记”,通过挣银票的过程,更加清晰地感受漕运的奥秘;亲自动手打磨玉器,体会匠人精益求精的精神……这种“在玩中学”的模式,让大家兴趣盎然,在欢声笑语中收获真才实学。
杭州研学的行程仍在继续,但小伙伴们已经收获了满满的知识、友谊与成长。2025年“我们爱科学”青少年科普教育项目公益研学活动,不仅是一次跨地域的行走、文化与科技的碰撞、收获满满的成长之旅,更让小伙伴们直观感受祖国科技的蓬勃进步,厚植爱国情怀,凝聚民族团结的力量!



编辑:郭超